加大创新 推动湖北自贸区产业迈向高端

时间: 2018-01-04 11:43:33 浏览次数: 次浏览

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商务厅副厅长胡中海透露,我省正加大自主改革创新力度,推动湖北自贸区产业迈向高端。

“四大抓手”为企业“松绑减负”

湖北自贸区加快“放管服”改革、扩大投资领域、推进贸易便利化、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市场活力。

“放管服”方面,加快审批制度改革,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向自贸区各片区首批下放6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转变政府职能。

扩大开放投资领域。与商务部联合举办2017年版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培训,做好新开放的10个条目、27项措施的审批改备案工作;向民营企业开放宽带接入试点业务,推动民营资本投入基础电信领域;省政府已明确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将逐步交由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贸易进一步便利化。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上线运行17个应用系统,并将出口退税功能纳入,企业退税当日申报当日到账;武汉海关对在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货物出境申报,采用区域通关一体化方式,实行了“先出区、后报关”“减免税手续汇总办理”等28项便利化措施;对中欧班列货物,实施运单归并作业,将单一收货人的多个集装箱货物合并办理转关手续。

为了着力解决高科技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等问题,武汉片区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企业50%贴息,给予银行最高80%风险补偿。大力推进投贷联动试点,汉口银行等试点行已设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投贷联动贷款余额超过4亿元,对应投资总额近25亿元;湖北银监局支持自贸区内银行业机构通过与监管部门沟通,以“监管无异议”的形式进行创新。湖北保监局对自贸区内保险机构行政审批事项适用快速通道,由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出台相关审批备案管理办法。

“自选动作”打好科技牌

“湖北科技人才众多,优势明显,自贸区建设要打好科技这张牌。”胡中海表示,湖北自贸区的“自选动作”就是做好科技方面的各种创新。

为激发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湖北自贸区试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混合所有制,允许研发团队与本单位联合申报专利共同权利人,允许高校、科研机构正职领导获得股份等股权奖励。武汉片区先后出台新“黄金十条”、众创空间“青桐”计划等八大政策,支持创新创业。

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湖北自贸区推广仓单、订单、产业链金融以及股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鼓励开展信用保险、责任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银保联动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和“双创”公司债。

同时,我省在三个自贸片区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开设武汉知识产权法庭,实现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高端人才是创新创业的关键,湖北自贸区出台一系列支持“高端人才、高学历人才”政策。武汉片区把招才引智作为“一把手工程”,共聚集“千人计划”392名,省“百人计划”164名,襄阳片区出台“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和“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建设”,宜昌片区实施“三峡英才奖励计划”,推进自贸片区人才国际化。为吸引外籍人才,我省推出了放宽外国留学人员在自贸试验区工作许可条件、实施外籍人才口岸签证政策、签发外国留学生在自贸试验区创新创业居留许可、允许外籍人才多岗位兼职、建立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市场化机制以及设立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等具有湖北特色的政策举措。

三大片区产业特色鲜明

胡中海表示,根据国家对湖北自贸区的定位,三大片区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特色明显,成效显著。

武汉片区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等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努力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新产业集聚区。

截至目前,武汉片区共引进光电子信息重大项目50余项,总投资额达到2000余亿元,其中片区东部左岭大道全长10.7公里,吸引逾4000亿元产业投资,正成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黄金大道”。

襄阳片区突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目前,片区规模以上新能源汽车企业实现产值150.4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5778辆,已具备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和销售渠道,形成了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两纵三横”的产业形态。

宜昌片区突出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国际产能合作相结合。打造三峡国际水陆港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两大平台”,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工业园区,通过加挂汉欧班列,打通宜昌到莫斯科、汉堡等城市的铁路通道,开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产业对接合作新通道。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