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三区”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若干意见(附招商电话)
时间: 2023-11-28 13:46:30 来源: 次浏览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指导意见》(豫政〔2019〕19号),有效激发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新一轮创新发展活力,推动淇滨区、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三区”协同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一体规划、分区建设、协同发展、互相赋能、平台共享、优势互补”的思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开放招商、基础设施、政策要素、管理治理协同,推进“三区”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促进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联合打造区域合作产业链、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使“三区”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奋力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
(二)发展目标。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在全国开发区位次进一步前移,“三区”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市占比超过70%,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占比达到50%,形成更加完备的区域创新体系,若干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达到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打造形成若干百亿元、千亿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为新兴产业策源地和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引擎区、创新发展引领区、新型智慧城市门户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区,打造成高质量城市建设的样板区。
二、明确协同任务
(一)推进规划衔接协同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三区”比较优势,支持主城区发挥城市中心承载功能,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北部产业区、东部产业区、南部产业区打造创新发展平台和经济新增长极,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互补互促、高质量发展的“一中心三片区”新发展格局。
2.支持平台共享。加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由开发区牵头,淇滨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及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配合,立足开发区托管后区域,围绕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聘请专业机构开展专题研究,高水平编制“三区”协同发展规划,引领“三区”协同发展。
3.推动一体化规划。支持在全市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内,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科学布局,构建“三区”统一基础底板、用地分类、核心指标。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服务业“两区”规划、鹤壁东区发展规划等衔接。一体化推进公共卫生、基础教育、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从城市建设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进行全面布局,实现各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支持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的统一规划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一个平台”管规划实施。
(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协同
4.加快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三区”立足基础,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若干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新产业、新业态,做到“总体有布局、局部有定位、内在有联系、相互有支撑”,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三区”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全市先进制造业核心引擎作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培育构造,强化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5.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开发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电子电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促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建设中西部重要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发展计算机、通讯类、消费类电子产品(3C产品)、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打造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淇滨区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兴服务业等新型业态,适度发展智能制造,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区域影响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6.加快健全提升产业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采用“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模式,跨区域构建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鼓励发展模具、压铸、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配套产业,加快提升汽车电子电器、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支持在光电子、镁基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打造自主可控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
7.提升产业合作共建支撑能力。推动头部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联合打造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生态系统,加强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网络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产业供需网络服务平台,鼓励重点企业开放产业链、供应链,依托平台发布零部件配套加工、关键技术转让、中间产品生产等需求信息,推动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对接。大力发展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向“三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支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8.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生态圈,打造融通创新的引领标杆。支持淇滨区牵头,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推进国家级区域双创基地创建,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形成知识创新型总部聚集区,集聚一批拥有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功能创新的高成长性总部企业。充分发挥“三区”协同联动优势,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创业支撑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加速人才、成果、金融等创新要素和产业融合,在企业融资、人力资源、技术培训等方面培育创新生态,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体系化融通创新格局。
9.推进省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支持开发区牵头,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及新模式的应用示范,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
10.推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牵头,实现共享资源、共塑品牌、共办活动,打造文化体验、观光休闲类旅游产品,建设全市旅游服务中心,为鹤壁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探索经验。积极打造商务中心区南部淇水湾休闲区夜经济模式,与北部商务办公区相互支撑、共生共荣,做大商务中心区体量和规模。发挥好“三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办好中原(鹤壁)文博会,提升淇河文化旅游的整体影响力,加快保利文化产业园建设,集聚文化要素,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文旅城市。支持淇滨区借助樱花节等活动,促进文化、创意、科技融合,打造城市名片。
(三)推进开放招商协同
11.推动错位招商,构建一体化招商格局。支持“三区”联合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名义对外招商,保持招商引资政策协调一致,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享、渠道互用,探索形成“统一平台、分区块落地,统一招商、分产业落户,统一统计、分口径使用,统一政策、分地区处理”招商模式,加快优势产业补链成群。
12.支持优先编制“三区”产业地图,推动特色产业统筹招商、集中布局。绘制产业图谱,明确各区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逐步向全市产业园区覆盖。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市、区级联审制度,统筹“三区”范围内重点建设项目选址落地、筛选申报、资金扶持、跟踪管理、服务保障等。加强产业项目全过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对项目建设单位的审批、开工、竣工、投产等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13.推动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协同联动,加快将“三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扩大开放,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河南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推动国家级(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级(镁精深加工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其它开放口岸等载体平台功能与产业合作功能叠加融合,促进货物、人员、资金的跨境流动,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四)推进基础设施协同
14.加快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统筹,以淇滨区为核心,适度超前规划电力、燃气、通信、管网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和必要的社会事业项目,所在辖区具体负责建设。
15.推进交通一体化。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统筹,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国道107京港线鹤壁境改线新建工程、省道304濮鹤线内浚界至杨小屯段改建工程、安平线东杨工业区至淇水关段新建工程、环城路网等主干线建设,以北环线畅通开发区三个片区道路连接,强化跨鹤濮高速公路南北向道路建设,促进“三区”空间地理贯通。加强公共交通网建设,强化“毛细血管”交通网络连接,推动“三区”交界断头路互联互通。
16.推动建设全域生态体系。在统一规划基础上,统一标准推进集中连片林地、郊野公园、城市绿色网络建设,形成配置合理、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体系,打造生态环保示范区先行区、海绵城市先行区。
17.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智能应用超前布局、协同发展。强化重点区域综合应用示范,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等新技术规模化部署。依托全市统一智慧大脑,推进跨区域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等“智能+”应用场景。
(五)推进政策要素协同
18.探索创新优化政策体系。支持开发区牵头,将鹤壁东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相关区域纳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范畴,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19.建立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探索跨区域统筹土地指标,市国土资源规划局统筹安排“三区”年度用地计划,会同“三区”研究制定存量土地盘活工作方案,按照属地原则予以落实。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批而未供土地转用指标。
20.支持拓宽产业融资渠道。以鹤壁投资集团、市城投公司等投资平台为主,引进省投资集团、豫资控股集团等第三方资本,联合“三区”共同设立“三区”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灵活运用各种投融资工具。鼓励通过产业资本投资、创新机构孵化、龙头企业领建、行业协会统建等方式,吸引各种资本、各类企业参与投资“三区”建设。
(六)推进管理治理协同
21.统一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平台共用,推进联动执法、联合执法、交叉执法。
22.强化城市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建立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提升区域一体化执法水平和效能。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应急联动,健全卫生防疫、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23.强化地名及标志规范指导。由市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按照国家地名及标志工作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指导、审核“三区”新建城区、街巷、公园、广场、社区、建筑物、园林、道路、桥梁、学校等的论证命名、更名及标志,加强对“三区”地名及标志工作的管理、检查和指导。
24.建立统一的公共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区域信用联合奖惩机制,聚焦生态环境、食品药品、文化旅游、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统一信用治理,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机制。
25.协同推进城市创建。统筹共享宣传资源、项目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等,做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健康城市等共创共赢。重点解决“三区”结合地带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街景市容、城乡结合部等难点问题。
三、促进融合互补
(一)促进产业融合
26.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鼓励搭建场景基础设施,为新企业、新技术、新模式提供创新应用的开放平台。围绕特色产业,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探索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和数字化生态,构建跨区域的“虚拟产业集群”。
27.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依托水网、乡村、小镇等资源,提升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品质和能级。融合科技、人文等元素,培育发展生物科技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绿色金融等产业,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实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绿色新动能。
(二)促进产城融合
28.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融合。加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支持“三区”统筹均衡布局生产、科研、居住、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分区。支持以智慧社区标准,配套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住宅小区等,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支持以吸引、服务人才为核心,规划建设高端教育、高端医疗、高档商业、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设施,提升高层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产城景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相和谐,提升“三区”宜业宜居水平。
29.支持鹤壁东区高水平建设。对标雄安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的创新引领区,促进城乡融合、集约发展。健全鹤壁东区工作推进机制,在智能制造、大数据产业培育、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集聚、现代文化教育提质、“双创”纵深发展、高品质公共设施支撑等方面探路先行,推动鹤壁东区与城市建成区同城化发展,用3—5年时间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典范。统筹启动区、起步区和重点片区建设,融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景区城市、步行城市等理念,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一流现代化城市。加强内引外联,高效实施“引金入鹤”工程,促进金融机构集聚,创新金融服务,构筑现代金融中心。加快建设河南省儿童医学中心豫北分中心(河南省儿童医院豫北分院)、河南省肿瘤医疗中心豫北分中心等项目,汇集高端医疗资源,建成区域性优质医疗服务高地。
30.坚持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全域推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促进资源共享
31.依托鹤壁东区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加大人力资本投入,重点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育。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大等院所高校创新合作,建设河南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鹤壁基地)等高校,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发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鲲鹏产业学院带动作用,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针对“三区”产业技能型人才急需且短缺难题,精准培养产业发展和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竞争优势。
32.研究设立区域资源合作机制。推进信息、场所、专家等资源共享,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深入推进民生服务、市场监管等政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
33.探索建立“三区”财政共同投入机制。支持“三区”研究出台合作发展政策,通过飞地税收分成、投资收益分成、财税收益分成、项目收益分成、产品价格优惠、要素成本协同等多种利益分享方式,共同出资开发建设“三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项目,形成成本共担、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四)促进优势互补
34.重点促进均衡发展。融合淇滨区与功能区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中心城区的公共卫生、教育等优质服务资源带动示范区、开发区均衡发展,共同塑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缩小城区之间的公共服务落差。
四、探索共建共享
(一)持续深化改革
35.持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国家、省、市关于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要求部署,推动开发区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经济管理职能,进一步优化完善开发区与属地镇(街道办事处)政府的职责权限分工,持续探索兼具政府权威性和企业化运作灵活性的体制机制。支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鹤壁东区参照开发区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36.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三区”全面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集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数字政府建设等各领域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区域评估”进程,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探索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材料、精简环节、提高效率。
(二)推动市场运营
37.深化“管委会(工委)+公司”改革。推动开发区在现有国有公司基础上,组建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下设专业化公司,分别承担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等工作。支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鹤壁东区参照推动市场化改革。
38.进一步整合“三区”现有投融资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共同出资发起成立“三区”投资发展公司,作为“三区”协同建设主体,负责基础性开发、重大设施建设和功能塑造等;共同投资建设产业合作园区,承担园区建设、招商、投资、运营、服务等功能,并按投资比例或协议约定实现利益分成。
(三)探索代管模式
39.探索“三区”协同发展代管模式。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研究提出开发区内以及周边村庄代管、托管调整方案,探索符合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方向、有利于“三区”协同发展的管理模式,合理调整托管区域,拓宽发展空间。开发区对新托管区域依法进行委托管理,结合托管区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托管区域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产业布局和项目落地,形成新的增长极。
(四)探索共建模式
40.推行合作共建“区中园”。鼓励以标准厂房为载体,推进鹤壁东区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联合建设以新兴产业或国际合作为主的高端产业园、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专业园、以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或吸引返乡创业为主的创新创业园、与推进小微型企业集聚发展相衔接的小微企业园,探索产业园区“双向飞地”经营模式,加强跨区域联动、规划与建设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高规格的市推进“三区”协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动“三区”协同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市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县区,建立“三区”会商机制,指导“三区”共同研究商定协同发展重大事项,推动“三区”发展规划、制度创新、改革事项、重大项目等工作实施。
(二)加强统筹协调。在市推进“三区”协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在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方面加强对“三区”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淇滨区、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推进“三区”建设中承担主体作用,在改革集成、资金投入、项目安排、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快形成政策合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三区”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优化统计管理。对照国家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评价指标,不断优化开发区统计管理工作机制,提升开发区数据统计工作水平,准确及时反映开发区经济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
(四)总结宣传经验。加强对“三区”整体形象的主动展示与联动宣传,勾画“三区”协同发展“全景图”,展现高质量城市建设新特点和新趋势。组织协调“三区”围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汽车电子电器、光电子、5G等优势产业,不定期举办前沿技术创新论坛、重大技术成果发布会等高端交流活动,积极举办科技文创融合的活动,塑造鹤壁市高质量发展特色品牌。
招商热线:400-107-6681